招生专业

物理海洋学

 

学科专业:物理海洋学

 

个人详细介绍

任杰,男,1975年11月生,四川省南部县人,新奥门31999海洋学院近岸海洋研究中心副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口海岸学会理事。2010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培养对象(校级)。

 

 

一、研究经历

研究方向为河口动力沉积过程。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及青年基金,新奥门31999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参与了863海洋领域,973,国家重点基金项目,国家基金项目等及多项应用项目。在大量实测资料和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在河口海岸学上有重要学科意义和应用价值的一些领域,如珠江三角洲的千年尺度演变过程及长周期(百-千年尺度)模拟方法与技术,河口双向射流的动力沉积系统,河口物质输移与盐度混合层化过程,人类活动对河口行为过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曾赴德国及国内等地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珠江河口双向射流动力沉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口射流模式比较研究(省基金),珠江河口射流系统的微结构研究(省基金),十-百年尺度及千年尺度长周期模型方法与技术的探讨(973与国家重点课题重要参与人)。以上研究,应用了河口动力学、物理海洋学、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数学模型技术,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对珠江河口的多种复杂行为过程及其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丰富了河口学的内容。

 

 

二、教育经历:

1994.9-1998.6,四川师范学院地理系,地理教育专业,本科教育

1998.9-2003.6,新奥门31999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

 

 

三、工作经历:

2003.7-2008.7,新奥门31999环境学院近岸海洋研究中心

2008.7-至今,新奥门31999海洋学院近岸海洋研究中心

 

 

四、研究项目(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

[1]、2009.10-2011.10,珠江河口双向射流系统的微结构尺度特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万元。

[2]、2005.1-2008.1,珠江河口双向射流动力沉积研究(40406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6万元;

[3]、2006.10-2008.10,河口射流模式比较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万元。

[4]、2004.1-2005.12,珠江口伶仃洋沉积动力初探,新奥门31999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2万元;

[5]、2005.6-2006.7,人工采砂影响典型河段航道整治技术研究,广东省航道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18万元;

[6] 2010.7-2013.6,声学后向散射信号解译与河口小尺度泥沙过程研究, 2010年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新奥门31999青年教师培育项目,15万元;

[7]、2010.9-2011.9,南海示范区海流预报模型测试研究,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5万元。

[8] 2012.8月-2013.2,东莞客运码头搬迁工程等项目的数值模拟分析,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51万元.

[9] 2011.11- 2012.5,惠州市大亚湾纯洲片区围填海承载力专题研究,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15万元.

[10] 2013.9-2013.11,广州港出海航道工程方案水文泥沙观测,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54.4万元.

[11] 2014.1- 2014.7,东莞虎门港立沙岛同舟石油化工码头扩建工程等项目的数值模拟分析,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35万元.

[12]2015.1-2018.12,河口盐跃层的泥沙捕集效应及动力学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6万元

 

 

参与项目

[1] 2013.1-2017.12,扬子大三角洲演化与陆海交互作用过程及效应研究(课题第一参与人),科技部,973项目,500万元.

[2] 2004.1-2007.12,珠江河口的‘门’及其在三角洲末次海进盛期以来的演进中的作用和数值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编号40331007)课题;140万元,第3参与人,负责长周期模型的完善与改进;

[3] 2003.1-2007.12,长时间尺度河口近岸环境演变及其对河口过程的响应,973项目(编号2002CB412407)课题;260万元,第4参与人,负责自适应网格生成与10-100年尺度模型的模拟技术探讨;

[4] 2003.5-2004.9,珠江磨刀门口区域水文、泥沙运动规律与地形演变规律,交通部航道局项目,68万元,第5参与人,负责野外资料收集与整理及部分成果分析;

[5] 2004. 5-2004.9,饶平县柘林湾海山渔港码头丁坝工程效果分析(2004-067),15.5万元,第2参与人,负责模型计算、理论分析与报告编写。

[6] 2004.8-2007.12, 珠江三角洲主要航道潮汐动力的变化及其对航道的影响,95.2万元,第5参与人,负责珠江三角洲潮汐动力的河网数值模拟与分析。

[7] 2007.10-2008.5,北江(清远至河口)航道整治工程后评价,广东省航道局项目,49万元,第2参与人,负责水文分析与河床演变。

[8] 2008.5-2008.11,广东省沿海主要航道设计水位计算,广东省航道局项目,98万元,第2负责人。

[9] 2009.1-2012.12,珠江三角洲区域水文要素变异及其水资源响应量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编号50839005)课题,参与人之一,180万元,负责咸潮入侵的数值模拟研究。

[10] 2010.4-2010.10,珠江口及邻近海域生态修复规划,广东省海洋渔业局,320万元。

[11]2010.12-2013.7,变化环境下珠江三角洲咸潮上溯三维斜压水动力数学模型与城市群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广东省水利厅科技创新项目,90万元

 

 

五、研究成果:

1.       JIA Liangwen, RENJie(Corresponding author)*, NIE Dan,CHEN Benzhong, LV Xiaoying. Wave-current bottom shear stresses and sedimentre-suspension in the mouth bar of the Modaomen Estuary during the dry season,Acta Oceanol.Sin., 2014, 33(7):107-115

2.       Jie Ren, Jiaxue Wu.  Sediment trapping by haloclines of riverplume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2014,82:1-8

3.       文丽,任杰(通讯作者),陈子燊.2014,磨刀门水道枯季底边界层的泥沙交换过程。新奥门31999学报(自然科学版).3(2):142-147

4.       唐权辉,任杰,王兆礼,陈晓宏.2014. 北江干流年最大洪峰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水文,34(1):65-67

5.       唐权辉,任杰,王兆礼,陈晓宏.2013. 北江干流年最枯月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水电能源科学,31(10):13-16

6.       任杰,刘宏坤,贾良文. 磨刀门水道盐度混合层化机制. 水科学进展.2012,23(5):715-720

7.       贾良文,罗军,任杰(通讯作者). 珠江口黄茅海拦门沙演变及成因分析. 海洋学报.2012,34(5)

8.       杨留柱,刘宏坤,任杰(通讯作者). 水东湾近岸海域双向射流系统初步研究. 新奥门31999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0(2) :39-42.

9.       任杰, 曾学智, 吴超羽, 莫文渊, 韦惺. 古珠江河口湾岸线与水下地形重建. 新奥门31999学报,2010,49(4):29-32

10.   任杰, 曾学智, 贾良文. 东江下游河段溯源侵蚀特征与机理. 水科学进展,2010,21(1):84-88

11.   Heise B; Harff J; Ren J; Liang, K. 2010. Patterns of potentialsediment erosion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82:S62-S82, Sp. Iss. SI Suppl. S.

12.   Wu, CY; Xing, W;Jie R; Yun, B; He, ZG; Lei, YP; Shi, HY; Zhang, WY. 2010. Morphodynamics ofthe rock-bound outlets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 China – A preliminarystudy.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82: S17-S27, Sp. Iss. SI Suppl. S.

13.   包芸, 刘杰斌, 任杰, 许炜铭, 戚志明. 磨刀门水道盐水强烈上溯规律和动力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9(10)

14.   贾良文, 任杰, 徐治中, 谭超. 磨刀门拦门沙区域近期地貌演变和航道整治研究. 海洋工程,2009(10)

15.   韦惺,吴超羽,任杰等. 6 ka以来广州溺谷湾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SCI收录), 2008,38(11): 1384-1395

16.   C.Y.Wu, J.Ren,Y. Bao, Y.P. Lei, H.Y.Shi. A long-term morphological modeling study on theevolutio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network system,and estuarine bays since 6000yr B.P., in Harff,J.,Hay,W.W.,and Tetzlaff,D.M.,eds., Coastline changes: Interrelationof Climate and Geological Processe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l SpecialPaper 426,2007,199-214.

17.   任杰,吴超羽, 贾良文. 长周期模型中的代表性输入条件.水科学进展,2006,17(2): 278-282.

18.   吴超羽, 任杰(通讯作者),包芸, 史合印, 雷亚平, 何志刚, 唐兆民. 珠江河口‘门’的地貌动力学初探,地理学报,2006,61(5),537-548

19.   吴超羽,包芸,任杰(通讯作者), 雷亚平, 史合印, 何志刚. 珠江三角洲及河网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距今6000-2500a,海洋学报.2006,28(4):64-80

20.   任杰,吴超羽,包芸.珠江虎门口动力结构研究,新奥门31999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3):105-109

21.   贾良文,吴超羽,任杰.珠江口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特点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海洋工程,2006(2):53-60

22.   包芸,任杰.伶仃洋盐度高度层化现象及盐度锋面的研究,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核心期刊),2005,20(6),689-693

23.   任杰, 周作付, 林卫强.伶仃洋低频水流与水沙纵向输运.海洋通报(核心期刊),2001,20(1):8-14

24.   任杰,刘沛然,戴志军.粤西海陵湾底质沉积特征与泥沙输运路径.台湾海峡(核心期刊),2001,20(1):96-100

25.   任杰,包芸,林卫强. 珠江口伶仃洋水沙纵向输移特征分析.热带海洋学报(核心期刊),2001,20(3):35-40

26.   包芸, 任杰.盐场高度分层下的三维斜压数值模拟.海洋通报(核心期刊), 2001,20(6):17-24

27.   包芸,任杰.采用改进盐度场数值格式模拟珠江口盐度分层现象.热带海洋学报(核心期刊),2001,20(4):28-34

28.   包芸, 任杰.珠江河口西南风强迫下潮流场的数值模拟,海洋通报(核心期刊),2003,22(4),8-14

 

 

六、工作基础:

(一)研究基础

课题组是一个团结进取、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研究团体,近5年来,新奥门31999近岸海洋中心先后申请了863/818项目,973项目,广东省百项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重点项目等重大项目,申请者都有幸参与了这些项目并独立完成了其中部分工作。无疑,这些已完成或在研的项目为本项目的完成积累了必要的数据、程序和工作经验,建设了重要的野外和室内调查设备。

863项目818-09-01课题的顺利完成,为本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现场观测资料和数学模型库。目前,已开发和应用的模型有珠江口3D斜压模型(动力、泥沙与水质);虎门小区域3D细化模型,1D网河与3D斜压模型耦合,河口四维同化模型等。同时积累了研制、运行海洋立体监测系统的经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条件。

   建立了珠江口伶仃洋水文测量的数据库系统,为历史资料的利用和查询带来工作便利。这些资料主要包括:

(1)1978-79年45船同步水文测验是国内外少有大型水文观测,数据已输入近岸海洋中心数据库。

(2)863/818‘珠江河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示范’项目1999年7月航次使用多条船进行了珠江河口的水文、泥沙和水质、光谱、浅表层沉积物等要素调查。

(3)在863/818项目与上海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支持下,2000年1月  13~20日,使用5条船在虎门口外附近河口区进行了水文、泥沙、水温和盐度等项目同步调查,含有OBS-3,ADP,CTD,ENDECO等项目的长期资料。

(4)在国家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与广东省航道局基础研究项目支持下,2003年12月在磨刀门海区完成了5条船52小时的风、流、沙、盐等项目同步调查,另3条船接着进行了4天的上述项目同步观测,其中2船均采用了高精度的ADP与YSI仪器,同时采集了81个沉积物样、5个浅钻样与8个悬沙级配样。2004年7月-8月分别在珠江磨刀门及虎门进行了5船同步水文泥沙观测,2005年7月在崖门口进行了6船同步的多系列组合观测,上述观测包括潮位、流速、温盐、泥沙浓度及粒度等多种参素。

(5)2006年7月在珠江口虎门进行了河口底边界层观测,包括近底层的湍流、CTD及OBS连续观测,为研究河口底边界层结构,盐度扩散特性积累了数据资料。

(6)2010年12月在珠江口磨刀门进行了一个大、中、小潮的河口底边界层及剖面温盐流观测,包括近底层的湍流、CTD及OBS连续观测,积累了河口底边界层资料。

 

(二)研究条件  

实验室:沉积物分析实验室,自动卫星接收站,遥感图像处理实验室,计算机;

仪器设备:Nortek ADP 多普勒海流计;Nortel ADV点式流速仪,Sontek RiverSurveyor 走航式ADP,双频测深系统,DGPS信标定位仪,GPS全球定位系统,Seabeam1185多波束测深仪,CHIRP-III浅地层剖面仪,YSI多参数水质监测仪,激光沉积动态监测仪LISST-100,RBR悬沙浊度仪,点式流速仪ADV,温盐深CTD ;悬沙浓度剖面仪AquaScat,激光粒度分析仪。

 

 

七、培养学生情况2006年以来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已指导本科生的学位论文20名,硕士研究生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