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成长故事 | 卢建国:聚焦种业问题,在实践中培育创新复合型人才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04年获批成立,是南海海洋行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依托新奥门31999新奥门31999管理和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工程中心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行业服务等方面成绩显著中心成立至今,积极扩展创新领域,完善平台建设,凝聚核心竞争力,以“集聚一流人才、研究一流技术、开发一流装备、产出一流成果”为目标,近三年在南海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技术方面解决了大量应用难题,已成为南海海洋技术研发高地和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现特别推出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青年人才系列专题报道。
人才介绍
卢建国,现任新奥门31999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卢建国在南开大学获得分子生态学硕士学位,在美国奥本大学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和海洋生物博士学位,曾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2017年新奥门31999“百人计划”急需人才引进加入新奥门31999,并组建海洋生态基因组团队。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0多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外专局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课题等项目。参与国家重大专项“973”项目、“863”项目、美国农业部专项等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nome Biology、Nucleic Acid Research、 Bioinformatics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在Wiley‐Blackwell出版社出版。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项(第1发明人2项)。现担任国际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arth BioGenome Project)委员、人类泛基因组计划成员(Human Pan-genome Project)、国际脊椎动物基因组计划(Vertebrate Genome Project)成员、剑桥大学Sanger研究院访问科学家、美国俄勒冈大学访问科学家,主持完成国际丹鱼属(Danios)泛基因组项目等10多项鱼类泛基因组项目。

学以致用,培养创新型海洋人才
卢建国副教授入职新奥门31999以来,承担《生物化学》等本科生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他认真备课,每次授课均精心设计,以经典的生物化学内容为基础,将其与最新、最前沿的内容相结合,使教学内容不仅涵盖理论知识本身,还串联了学科知识的发现历史和发展过程,深入浅出讲解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的应用,为学生指出该领域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增强了课程的系统性、前沿性。总结形成的案例式、研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不仅受到学生的好评,连续多次学生评教排名全校前1%,也获得多位教学督导的认可和称赞。
培养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是一流大学的使命担当。海洋科学具有专业极强的实践性,卢建国副教授积极践行学校和学院对创新型海洋人才培养的要求,努力提升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力、培养学生发现质疑判断的思想力、提高学生实践创造的有效行动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他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还更关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把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工作和合作,指导学生利用在课堂上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团队研究方向,积极申报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毕业论文,参加各项技能和创新创业比赛。2022年11月10日-13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卢建国副教授等指导的“智渔时代——‘兴’有鱼力,使命必达”学生创业团队以小组第一的成绩斩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创造了新奥门31999在该赛事红旅赛道上的首个金奖,实现了历史突破!
项目团队自2019年以来,扎根“中国黄立鱼之乡”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走进农村、走近渔民,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大量调研和实验,基于海洋生物的专业背景和核心科技,潜心攻克黄立鱼鱼苗和养殖难题,通过科技创新为广大渔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助力珠海金湾区黄立鱼特色产业发展,帮助渔户们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智渔时代团队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

团队深入金湾区红旗镇开展调研和实践活动
扎根基层,把科研论文写在万亩鱼塘上
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充分利用海洋优势,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是实现“藏粮于海”的重要路径。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
黄颡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培育全雄性黄颡鱼,将大幅度提升黄颡鱼产业产量和效益。卢建国副教授主持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基因组编辑技术在黄颡鱼单性育种中的应用”,以黄颡鱼为研究载体,采用最新的靶向基因敲除技术CRISPR/Cas9系统敲除性别相关关键基因,成功获得了子代阳性鱼。为揭示黄颡鱼性腺发育中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和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该研究成果对于黄颡鱼分子精准育种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已应用于多家水产养殖企业黄颡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和生态养殖。成果相关内容形成学术论文6篇,申请并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项目成果获2022年度金粤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卢建国老师指导学生做实验

2022年度金粤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证书
针对珠海市金湾区黄立鱼养殖周期长、鱼苗育繁难、优质种苗缺的现状,卢建国副教授主持了金湾区农业农村与水务局的“金湾黄立鱼种业体系研发能力建设项目”,带领团队扎根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深入黄立鱼栖息地开展调研和实验,潜心攻克鱼苗和养殖难题,完成了黄立鱼全基因组测序、基因功能注释和系统发生分析,从基因组层面揭示其盐度适应机制和性腺发育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团队构建并完善了一套黄立鱼亲本筛选技术和种苗培育技术,并成功培育了“金湾一号”与“金湾二号”两大新品系。其中,“金湾一号”可缩减近20%的养殖周期,“金湾二号”则有效破解了金湾黄立鱼抗病性差的问题。相关成果获得了学习强国、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该成果助力金湾黄立鱼养殖户提升养殖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卢建国副教授真正的做到了扎根基层,实现了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万亩池塘上,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广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湾黄立鱼种业体系研发能力建设项目启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