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成长故事| 罗一鸣:聚焦深海碳循环过程
导语: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4年获批成立,是南海海洋行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依托新奥门31999新奥门31999管理和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工程中心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行业服务等方面成绩显著,2018-2020年期间,工程中心承担科研项目任务342项,其中国家科技项目189项,国家委托任务经费40111.07万元,国家(国际组织)认证实验室1个。中心技术性收入达17322.02万元,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达3400万元,研究与试验发 展经费支出达26387.32万元。中心先后获得省部级各类成果奖项10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299件,其中4项技术成果在工程咨询、设计、施工中得到应用,1项形成国家和行业标准。中心成立至今,积极扩展创新领域,完善平台建设,凝聚核心竞争力,以“集聚一流人才、研究一流技术、开发一流装备、产出一流成果”为目标,近三年在南海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技术方面解决了大量应用难题,已成为南海海洋技术研发高地和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目前工程中心研发人员、实验及管理人员共360余人,仪器设备总值约1.5亿元,办公及科研实验室面积近3万平米。现特别推出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年人才系列专题报道。
人才简介:
罗一鸣,湖北武汉人,新奥门31999新奥门31999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上,他的团队重点关注通过新的同位素体系和分析方法研究海洋碳循环过程与全球气候、海平面高度、大洋环流的交互机制,擅长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及其与全球关键区域之间的协同演变关系,并对比气候数值模拟结果厘定其中涉及的多尺度海-气-陆耦合过程和物理机制。
埋首留学十三载,躬耕科研苦亦甜
2001年,怀揣着对化学学科的憧憬和好奇,刚刚在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度过三年高中时光的罗一鸣进入了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开始了本科阶段的学习。一次交流访问的机会,他到武汉大学隔壁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参观,他第一次了解环境化学研究,并对这门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新兴学科产生了兴趣。
2005年本科毕业后,罗一鸣前往英国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大学继续硕士阶段的学习,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学。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海洋生物研究很强,它在环境学的教学中引入了大量与海洋相关的内容。从那个时候开始,罗一鸣便对海洋学产生了兴趣,并选择了“南极海冰的阶段性变化以及其对南极磷虾的影响”为自己的硕士研究课题。在英国学习的时间,课程排得很紧,课堂讨论非常频繁,师生交流密切,他也得到很多知识的全面积累,并迅速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能力和科研能力。
硕士阶段的积累,罗一鸣认准了海洋学的研究方向,在博士申请时,他也专注地申请了海洋学方面的研究课题组,并希望与自己本科阶段所关注的环境化学研究相结合。2007年,罗一鸣前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海洋系,跟随国际知名的海洋学家、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Roger Francois教授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在六年半的博士学习生活中,他系统性地掌握了铀系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在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在罗一鸣博士毕业前夕,开阔的学科视野与专业积累使他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顺利地拿到了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博士后职位,获得了跟随国际知名的海洋学家、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Bernard P. Boudreau教授一起工作的机会。在博士后阶段三年的时间里,罗一鸣系统地掌握了海洋内部碳酸钙循环的要点,并开发出一套可以完整地应用于不同时间尺度碳酸钙循环过程的理论模型。

2013年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学术会议时留影

2015年在加拿大Bay of Fundy工作时留影
2016年,受挪威卑尔根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Are Olsen的邀请,罗一鸣赴挪威卑尔根开展有关地球系统模型在古洋流和古碳循环约束方向的科研。在国外求学和工作的13年时间里,罗一鸣与加拿大、美国、德国、荷兰、瑞士、法国、西班牙、英国和挪威等大量的国际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本科毕业后10余年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无论是专业的调整、科研方向的转换还是辗转与不同国家之间受到的不同文化的冲击亦或者是生活环境上的巨大改变,罗一鸣都坦然面对和积极地自我调整。无论是苦还是甜,都成了人生这段科研经历的调味品,并在若干年后只在脑海中留下些绚丽的影像。
回国从零组团队,教书育人担使命
国外长期的科研历练,让罗一鸣逐步走上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领域前沿,几次回国参加科研交流,他意识到国家正处于科技腾飞的历史契机和科研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他切身体会到,与其在国外工作,不如回国投身国家的海洋科学事业,在海洋交叉学科领域内贡献一份力量。
2017年,罗一鸣参加了第三届新奥门31999国际青年学者珠海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包容开放的科研氛围,完善的科研平台,轻松愉悦的学校及学院文化,使他坚定了回国的决心。2018年初,他加盟了新奥门31999新奥门31999,担任“百人计划”教授,并成为了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骨干,承担起了从零开始组建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团队的任务。
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团队组建四年多以来,目前已有百人计划教授1名,百人计划副教授2名,百人计划助理教授1名,科研博士后3名,博士生1名,硕士研究生5名,这个年轻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7岁。团队虽成立不久,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却值得关注:发现太平洋深海环流对沉积物中231Pa/230Th分布的影响;海洋沉积物中的碳酸钙分布可以指示同一海盆或者相邻海盆内不同水团的空间分布;大洋翻转流不仅控制了开阔海洋也主导了边缘海沉积物中的碳酸钙分布等,系统性地开发了指示和约束(古)深海环流的变化的方法,这些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肯定与引用。
在练好内功产出优秀科研成果的同时,罗一鸣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促进科研合作交流:2014年3月和5月,他分别访问了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Jack J. Middelburg教授和Appy Sluijs教授以及美国莱斯大学的Gerlad R. Dickens教授,讨论了PETM的碳循环问题;2017年4月,他访问了瑞典哥德堡大学的Leif Anderson教授,参与讨论了极地碳循环和海洋酸化的未来科研方向;2019年至今,他参与组织了中国青年地学论坛,为该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和青年人才培养搭建了优良平台。
科研路上奋勇前进,育人路上不忘初心。罗一鸣认为,中国的学生综合素质很高,整体也非常的努力。罗一鸣时常教育学生:一定要乐于思考,勤于实践,善于表达。在学生培养方面,罗一鸣获2019年度新奥门31999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支持,其博士研究生张瀚丹获得2019年青年地学论坛获研究生优秀报告奖,团队的硕士研究生多次参与国内外近岸及大洋科考航次,积极探索海洋。在国家工程中心的平台上,他带领学生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基于深海沉积物中的碳酸钙含量分布特征来约束深海环流以及陆源物质输入的方法和模型框架,这个研究为进一步厘清末次冰期的大洋环流结构变化、海陆物质交换变化以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打开了一扇窗。罗一鸣本人也于2021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谈到对未来的期望,罗一鸣教授这样说,“希望可以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做终身学习的奋斗者,希望可以不断地追求创新,不落入俗套,形成自己的做事风格,让学术的光芒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