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院师说(26)| 时光且长,迎难而上——杨日魁工程师

发布人:曾瑛

       “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怀平常心,做平常事。”——杨日魁

 

       杨日魁,工程师,1995年新奥门31999本科毕业参加工作,2000年1月调入新奥门31999,从事海洋技术工作。杨日魁老师于2004年12月获得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2006年评为工程师,主持过科研课题3项,参加过科研项目30余项,包含有973、863、国家基金等科研项目,拥有论著1本(第一作者)、核心期刊论文11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专利授权12项(第一发明人)。担任“新奥门31999”号综合科考实习船建设指挥部设备总监。

       近日,为了更深入了解“新奥门31999”号建成背后的故事以及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新奥门31999新闻中心对全身心投入科考船“新奥门31999”号建设的杨日魁老师进行了专访。记者简称“”,杨日魁老师简称“”,以下为采访记录:

 

:杨老师好,请您介绍一下您在“新奥门31999”号建设过程中所承担的是什么工作?

:我在“新奥门31999”号综合科考实习船建设指挥部担任设备总监一职。

科考船是学校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而建造的重大科技基础平台,我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全程参与该项目。在指挥部成立前我就参与编写了科考船可行性研究报告,负责科考需求和预估科考能力调研,以及科考船设计前的技术筹备。在设计阶段至船厂设备技术谈判阶段我负责全面技术工作,开工后我负责全船科考、实验室、网络工程技术规划和实现工作。

:在“新奥门31999”号的建设过程中有发生什么令您难忘的事情吗?

:最难忘的经历,应该就是在“新奥门31999”号建设项目最紧张阶段,正好碰到我父亲的去世。2018年3月我父亲数度病危,而我因项目进展均无法在床边伺候,也幸亏我母亲和两位姐姐的理解和支持。2018年3月25日上午10点左右正在开技术讨论会议的时候接到父亲去世消息后就安排好会议以及后续工作后赶回老家,而也在3月27日办理完白事后即回到广州,重新带领技术团队继续开展后续工作。我只能说心无旁骛、义无反顾地在做这个事,因为我停下来一天就会导致整个建造船舶流程停滞,在指挥部工作期间,是真切体会到时不待我的涵义,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在接船的那天,我首先想到了父亲,不禁泪流满面,我相信父亲一定也很开心,因为他退休前也是一名兢兢业业的水电工程师,在我们当地主持设计建设了多座水电站。

:在“新奥门31999”号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工程师们是否有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新奥门31999”号综合科考实习船是一艘综合性的科考船,涉及学科较多,由于船舶本身受空间的限制,要布置下这么多仪器设备且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绝非易事,难度很大。仪器布局以及各种接口问题,都要在设计阶段考虑充分且周到,在建造过程中,时刻巡查监督,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问题,就协调设计院、船厂、设备商进行修改比如:

一是学校科学需求无法聚焦落地,而设计进度又不容拖延,如何保证满足学校大海洋学科群多学科的发展需要。因此,除了组织校内多轮研讨以外,也向校外同行专家虚心请教,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最终得以确定了一个逐步推进、细化分解的方案:在初步设计中框住需求,在船厂详细阶段再进行细化。回头来看,这是非常成功的一个解决方案。

二是操控支撑设备布置,舱内空间狭小,位置有限,而我们要布置6套绞车系统,这在其它船是没有过的先例。经过反复讨论,情景模拟,我们不仅最大合理优化了绞车的布置,而且又有功能提升的创新,其中双缆槽牵引器就是我们自主发明专利,极大提高海上作业效率。在工程施工中,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多方诚心合作,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三是光纤缆4000V升压柜上船问题:一般科考船对该设备采用临时搭载的方式,我船也是如此规划的,但在详细设计后的图纸审查中才发现,船舱内原来预留的搬运通道较窄,升压柜难以运输的问题。为此,根据光纤维缆的最大电力负荷,找了几家较好的生产商按照定制核算出重量和尺寸后,与船厂总装进行了沟通协调,并在设计院电气专业的谐波核算认可后,紧急举行了行业内专家的论证会,对该设备的必要性、优越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最后按照专家指导意见重新修订采购技术参数,在学校支持下增补采购了该设备,较短时间内安装固定到位。同时为了适应某些特殊设备,按照专家意见在其他场所预留基座临时搭载的方案,作为该固定升压柜的备份,保证科考的顺利进行。

工程项目施工与理论研究不同,犯错则成本会很大,所以在科考船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各样不可预料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过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无数场讨论会和协调会,以及众多往来的邮件。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处理60多封技术邮件,经常干到凌晨1点多,虽然躺下,大脑也会活跃到2点多才可能入眠,也经常失眠。所幸在船厂、设计院、设备厂家共同努力下,遇到的困难最终均被一一化解。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感谢我们的技术顾问们,他们尽心尽责,专业敬业,帮助学校确定了科考船舶平台的基本功能需求,特别是隋以勇老船长,他是一位技术全面、智慧双全的老船长,亦师亦友地教导了我非常多的东西;感谢学校网络中心赖炜老师支持完成了网络系统的规划。也感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领导的支持,派出了三位小伙子(鞠家辉、李健乐、常景龙)参与完成了全船网络、科考、实验室的规划、设计及监造工作。

:《海洋沉积动力学实验》这本实验教材是您编写的,同学们对教材的编写过程都十分感兴趣,编写教材和造船一定是非常不同的经历吧,能和我们聊聊编写教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考量的各种因素吗?

:的确,这门实验课是在很特殊的环境下产生的,当时学院刚刚成立不久,无现成教材,无可参考的教案,没有老师承接开设这门课程,所以可以说我当时是在承接一件非常有挑战的工作,毕竟讲课和自己操作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当时,也专门调研了多个校外海洋单位的分析部门,把他们实验室的操作和分析案例都拿来参考学习,再运用到我自己对规范的理解中去,因为这个行业中有许多的规范,不论是海洋分析的还是测量的规范。经过7年实际教学经验积累,我把所现有的规范融合进教学中,有了较好的沉淀,于是便着手去完成一直想要编书的想法。这期间我指导一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他非常优秀,帮了我很多忙,临近春节我们都还在实验室里与时间赛跑。就像你刚刚说的,编教材和造船确实非常不同,但是我认为它们都是一个“沉淀”、“积累”、“坚持”,这样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做任何事都是这样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对于任何工作,包括你们的学习过程,都是适用的,好好把握现在的大学生活,能心无旁骛地求学,真的是非常美好的。

:我们的同学们都非常期待能登上“新奥门31999”号进行海上科考和实习,请问“新奥门31999”号有哪些科考和实习能力,本科生、研究生能在船上从事哪方面的科考研究和学习?

:“新奥门31999”号是一艘综合科考实习船,这是在设计阶段就确定的基本功能要求,船上有超大的通干、通湿、仪器运维室等综合性实验室,能满足本科生、研究生的各专业学科的分组实验、实习,同时船上配套的科考设备均能为学生提供训练学习。

配载永磁动力推进和侧推,在动力定位系统控制下,克服风浪影响完成原地定位、循迹航行等能力,对科考作业提供非常好的支持;科考船上还搭载一对大型升降鳍板,方便在舱内安装科考设备,鳍板再带着设备深入水下3米进行走航作业;同时配置有试验的小型通海井,方便自研设备的验证性试验;集装箱模块化的设计理念能满足快速切换科考需求;船体良好的水下噪音水准(Silent F),能满足渔业资源调查,覆盖了水下声学和地震作业的需求;配置了650KWh的储能蓄电池,在特殊科考要求下,全船可完全处于静默状态,犹如黑夜中的滑翔机,悄无声息。

目前船上固定搭载45台(33套)的科考设备,涵盖海洋大气、海洋地质、海洋化学、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等设备,其中操控支撑收放和绞车系统有进行大部分的水下作业的支持能力。水下声学设备能高精度地还原海底地形地貌,配合水下定位系统,能为水下机器人等作业提供高精度水下定位和跟踪;一维相控阵天气雷达将为暴雨云团和目标跟踪提供强有力的探测能力。

同时,我们船最大的特色是:全船近800根通讯线路和16个弱电箱组成了全船神经网络,通向所有的露天甲板和实验室区域,不但将环境数据输出而且具有数据采集线路,还可满足在全船任何区域按需安装的移动科考设备。

我们的科考能力不但要求满足现在,也着眼于未来,“新奥门31999”号综合科考实习船具有非常好的扩展能力,未来,可根据航次的需求在船上开展各类科考活动,这点我是非常有信心的。

:不管是从您的讲述还是我们的学习经历中都能深刻感受到的一点就是,学习海洋科学很有趣的一点是我们能收获一种与学科共同成长的感觉,那么您对海洋学子有什么寄语呢?

:在海洋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我们中大甚至中国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有很大的进步发展空间。科研工作者从事海洋研究、深入探索面临很多问题,确实很辛苦、很困难,时常需要进行出海调查、野外观测,这对同学们来说将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但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快速地成长。就个人而言,我从2016年科考船建设项目立项开始到参与科考船的建设,和中大以及各个涉海学院的老师、教授们确定需求,后来到从南到北地走访各涉海单位,跟很多行内的专家交流请教,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在走一条不断摸索的道路。在行业内几乎找不到一本详细介绍建设科考船的书,我就买了好多与船舶建造相关的书籍,其实我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去研究船舶制造,因为跨度比较大,其中涉及甲板、电气、轮机、涂装、舾装等方面的专业工程知识,我不敢说我能够完全消化它,但是积累了很多重要的背景知识,为负责科考船建设技术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建议理科的学子们,学有余力且又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去看一些海洋工程和装备类的书,因为未来你们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海洋技术或者工程装备的支持,熟悉并了解他才能更好地采用分析、测量技术开展科学研究。还希望同学们能从大一大二开始就多阅读期刊论文,关注相关的科研动态,这对后面大三大四会有很大的帮助。不要因为辛苦就放弃,海洋人是要懂得迎难而上的。

采访后记:杨老师为人谦和,言语中透露着一股平静之气,令我们印象深刻。杨老师在“新奥门31999”号的五年建设过程中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舍小家为大家,这使我们深深感动。同时,杨老师也鼓励同学们多积累学科交叉的知识,“厚积而薄发”;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训练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式。他与我们打趣道,“科考船建设调研走访的过程中,少有专家相信新奥门31999能够完成“新奥门31999”号综合科考实习船的建设目标,但是我们完成了,不仅完成了,还完成得很好。只要有一股韧劲在,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