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院科研动态(57)| 珠江口鲸类体内多氯联苯(PCBs)变化趋势及其健康风险研究取得新进展
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CBs)可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放大作用对人类及野生动物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珠江口海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哺乳动物栖息地,生活着超过15种鲸豚类动物。因此,开展珠江口鲸类体内PCBs的蓄积水平、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健康风险评估研究,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海洋环境变化预警等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吴玉萍教授研究团队跟踪研究并分析了近20年来(2003至2020年)珠江口海域的搁浅鲸类体内PCBs的污染情况。结果发现,相比全球其他地区鲸类,珠江口鲸类体内PCBs总体负荷处于中高水平。但珠江口不同海域和不同种类的鲸类(如中华白海豚和印-太江豚)体内PCBs含量差异明显,换言之,珠江口PCBs污染存在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通常近岸鲸类比远岸鲸类(如抹香鲸、长须鲸和小须鲸等)体内蓄积PCBs的浓度更高,这可能与它们的栖息地靠近污染程度更高的河口和海岸有关;而齿鲸体内PCBs负荷显著高于须鲸则可能与其摄食组成差异有关。齿鲸主要以鱼类和头足类动物为食,而须鲸则主要以低营养水平的鱼类和磷虾为食。研究发现,近20年来珠江口的成年中华白海豚和印-太江豚体内PCBs呈持续下降趋势,反映了我国对此类污染物的控制很有成效。然而,中华白海豚和印-太江豚幼年个体内PCBs含量仍呈现较高水平且稳定蓄积的趋势,这可能与幼豚的低代谢解毒能力和PCBs的高母-胎传递效率有关。总体风险评估表明,PCBs仍是威胁珠江口鲸类特别是幼年个体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图1 不同生长阶段中华白海豚体内PCBs时间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PCBs仍是威胁大湾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风险因素之一,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等珍贵的海洋生物,我们迫切需要做出更多行动消除PCBs污染。

图2 珠江口须鲸和齿鲸PCBs蓄积差异(a)及不同物种PCBs组成特征(b)
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中科院大类一区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Qiang Xie, Riqing Yu, Ronglan Yu, Zhenhua Wang, Xiyang Zhang, Yuping Wu. Historic changes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in juvenile and adult cetaceans from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from 2003 to 2020)。我院博士生谢强为论文第一作者,我院吴玉萍教授和张西阳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长期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1.14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