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院科研动态(46)| 多氯联苯污染物(PCBs)对海洋哺乳动物种群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人:刘文慧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高毒性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们可通过干扰动物生殖、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等产生生物毒理效应。过去有关PCBs的毒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它们对人和模式动物的分子、细胞、器官及个体的影响等方面,缺乏针对濒危海洋哺乳动物的种群水平和健康的影响研究。

我院吴玉萍教授研究小组将PCBs负荷、代际传递规律以及PCBs剂量-效应关系相结合,建立了可用于定量评估PCBs对海洋哺乳动物——中华白海豚种群水平影响的IBM模型(Individual-based Leslie matrix model)。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PCBs污染水平条件下,珠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的PCBs平均积累率为0.29 ± 0.07 mg/kg/year,可导致中华白海豚种群加速衰退约1%,约占所有衰退驱动因素贡献的11%(图1)。进一步研究表明,即使珠江口海域不再有新的PCBs输入,现有PCBs仍可持续影响中华白海豚种群约150年。

本研究是量化污染物对海洋哺乳动物种群影响的重要尝试,可为大湾区中华白海豚种群保育提供科学参考。

 

图1: PCBs对中华白海豚种群水平影响

 

该研究成果“Population-level effects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 exposure on highly vulnerabl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from their largest habitat”发表于中科院大类一区top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我院博士生郭浪、张西阳博士后和硕士生罗丁昱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吴玉萍教授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培育项目、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长期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21.117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