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院科研动态(34)| 印度洋赤道中层流特征和规律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人:曾瑛

       热带印度洋被季风驱动,其环流结构显著区别于其他两大洋。风场和波动结构共振,在印度洋赤道中层激发半年周期的纬向强流---印度洋赤道中层流(EIC)。人们对印度洋EIC的认识尚处于初步,对其成分构成、模态结构、空间差异等皆无明确认识。

       基于赤道印度洋观测,结合同化资料和数模,新奥门31999新奥门31999王东晓教授与合作者指出印度洋EIC呈重要的季节和季节内变化,而年际变化较弱。其中,季节分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并在73°E附近出现强度的急剧削弱,因而EIC呈现东强西弱的特性(图1)。研究表明,这是因为马尔代夫群岛对赤道波动阻碍所致。斜压模态2-4对印度洋EIC都有重要贡献,其中尤以共振的第二、第四模态为甚。马尔代夫群岛虽对第二斜压模有重要影响,对第四斜压模却影响较小,这是因为模态空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因受多个模态控制,虽EIC在垂向上常呈整层结构,但有时亦呈多核结构。

      上述成果被中科院大类二区top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录用(Chen, G., W. Han, X. Zhang, L. Liang, H. Xue, K. Huang, Y. He, J. Li and D. Wang* (2020), Determination of tempo-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Indian Equatorial Intermediate Current,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学院王东晓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此成果是继Huang et al. (2018JPO 2018JGR)后对印度洋EIC认识又一个新进展。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75/JPO-D-20-0042.1

1

图1. EIC季节分量呈显著空间差异。图示为在气候态Day 208 EIC的流速空间分布(单位:m/s),其强度在73°E附近急剧削弱,在东海盆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