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野外实习实践(5)| 2016级物理海洋方向综合实习日志
2019年7月10日至15日,2016级物理海洋班在广州及珠海开展了为期6天的野外综合实习。实习分为广州南沙实地考察和珠海近海调查两大部分,分别由任杰老师与张恒老师带队,朱磊博士后、黄伟昊师兄、陈俞任师兄、刘嘉欢师姐及随船工程师协助实习指导。
本次综合实习通过黄山鲁森林公园登山、考察海蚀地貌遗迹等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珠江流域河口的水动力条件、地貌动力及海岸演变规律等的认识,在为期两天的近海调查活动中提高了使用观测仪器进行海洋调查的科学素养及动手能力,通过对基本海洋现象的感性认知加深了对海洋科学理论的理解。
动员及培训
从7月5日开始,班上同学已经为本次野外实习开展准备工作,包括各项实习耗材和设备等。7月10日,张恒老师组织开展了实习安全教育会议暨动员大会,会上张恒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了实习的基本内容、行程安排,随后对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并温馨提示大家注意做好防晒工作,并充分休息以保持实习过程中的精力和效率,同时明确了纪律要求,要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在调查、测量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次日,我们乘坐大巴从珠海校区到达淇澳岛码头,将测量仪器搬上调查船并安装好支架。本次实习所租用的调查船是250吨级的上和号,船长35m,船宽7m。


广州实地考察
早上8点乘坐大巴从珠海校区出发,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后到达黄山鲁森林公园,帽子、防晒服、冰袖等全部装备起来,开始爬山啦。黄山鲁森林公园有黄山和鲁山两座珠峰而得名,珠峰海拔高为295m,是广州南部地区的最高峰,在山顶可以俯瞰广州南沙全景,而且可以窥得伶仃洋-虎门-狮子洋一貌。广州的7月已是酷热,幸亏10点的太阳还不算毒辣,且路上有林荫遮蔽,大家还是轻松愉快地爬上去山顶了。

在快到山顶处有一个两层小亭子,适于歇息,于是任杰老师在同学们补充水分和体力的同时,拿出一幅珠江流域的海图,顺带补充关于河口海岸的知识。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纵横交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沉积三角洲,三江汇聚,由八大口门分流入海,其中虎门具有双向射流的水动力条件。此时,在黄山鲁森林公园的峰顶,我们与在伶仃洋上作业的“上和号”调查船上的同学们遥遥相望。

下午乘着大巴兜兜转转,到达小虎岛处一个海蚀地貌遗迹,然而由于该地貌现在位于一化工工厂内,我们只好隔着护栏远观了。


第二天早上,龙穴岛海岸探秘,龙穴岛是近代人们向海要陆,围垦而得到的,从地图上看,岸线规则平整,陆地成块状,岸边建有人工岸堤。任杰老师给我们讲解到围垦的过程大概可以用10个字生动形象地来概括:鱼游,橹撬,鹤立,蒲草,合围(这十字真言的具体含义详见海岸动力地貌学Chapter3, lecture5)。此外,我们也实地认识了海岸岸线的认定方法分为自然岸线和人工岸线判定,人工岸线取决于海岸工程建筑物的位置,自然岸线则一般选用平均高潮线。


下一个目的地是小虎岛的一座小山丘,名字也很清奇,叫“烂山”。经物理海洋班实地考察认证,烂山一名实锤了,小山丘上面只有一个一人宽的楼梯,其余地方都还是泥土或者建筑物料。而登上小山后可以看到横门和洪奇沥两大口门,同时这里建了一个测量水准点——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的首级控制点。



珠海近海调查
本次实习在伶仃洋进行近海调查,主要任务是测量若干个横纵剖面的温、盐、深、浊度等物理参数及采集水样和底泥做进一步分析。因此同学们在船上都有自己的任务,例如收放采水器和OBS、LISST、CTD、YSI、ADCP等测量仪器,利用抓斗采集底泥和对采集的水样进行初步处理。

在调查船离开码头前,先要安装好各种仪器设备。



之后每到一个测点,大家都会齐刷刷地穿上救生衣,走出甲板干活。在放收采水器的过程中一度出现海上“拔河”的奇观——




多通道采水器在下放的过程中在设定深度处自动关闭采水瓶,从而完成各个水层的水样采集,因此需要根据不同测点的深度对采水器进行初始设定。此时,在船尾的左侧,有一小分队正在使用抓斗采集底泥——




采集底泥的难度存在随机性,主要取决于测点处的水深,有句话说得好,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用在这里就是放出去的迟早要拉回来的…看着抓斗的绳子跑的越来越多,回收抓斗的勇士手就越发的抖(求在水深20m的测点时勇士的心理阴影面积)。其次,测点的风浪条件和水流流速也会影响采样的成功率,如果流速过大,抓斗就无法垂直下落到海底,从而拉上来的没有海底泥而会是一团——海底水,然后奖励再来一次。
在船上,还有这么一群人,有那么一处位置,你在,他就在,你不在,他还在。负责抽滤的同学大部分时间都在船舱内兢兢业业地处理样品,简直是今日劳模~

尾声
于是,这次陆地及近海实习就要到尾声了,之后几天将会回归主线任务——在实验室处理样品和进行数据分析。

本次实习于2019年7月15日20点31分05秒圆满结束。虽然实习只有短短几天,但通过实地考察,近海海上调查,陆-海活动相结合,加强了我们对珠江流域河口海岸及近海的认识,将科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加深了对部分海洋现象发生机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培养科学素养,大家获益良多。
最后,衷心感谢任杰老师、张恒老师及师兄们、师姐们与随船工程师在实习过程中对我们的悉心指导和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