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野外实习实践(4)| 2017级海洋地质方向专业实习日志
2019年7月11日-17日,2017级海洋地质班的首次实习正式开始!为期7天实习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更给大家留下了珍贵的回忆。本次实习由刘维亮副教授及蔡周荣副教授带队,在珠海市、深圳市、广州市开展实习。
7月11日,海地班的同学早晨便从校区出发至金海公路竖石岭,观察花岗伟晶岩的结构构造及节理发育特征。蔡周荣老师现场给同学们讲解相关知识并指导大家使用罗盘测走向、倾向及倾角。同学们还积极使用地质锤,敲取用于观察所需的花岗伟晶岩样品。大家分析了花岗伟晶岩的成分和颜色、结构、构造、粒度、成因及节理等要素,并了解了花岗伟晶岩的形成环境以及后期的构造改造作用。

7月12日,从珠海市出发前往深圳市南澳镇,于下午在英管岭村头山坡开展相关实习内容。所观察的地层主要为下侏罗纪统金鸡组砂岩、泥岩,含多种生物化石,如:本内苏铁、有花植物等。通过两位带队老师的细心指引及充分讲解,我们对南澳镇英管岭村中出露的褶皱构造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并根据观察完成了英管岭村头山坡背斜剖面图的绘制。

7月13日,早晨我们来到西涌沙滩观察泻湖的结构和形状、砂质海岸与基岩海岸以及波浪。虽然途中稍有阻碍,大家体力都有很大消耗,但每一个人都坚持完成了实习任务,按原计划沿着公路上山完成了西涌沙滩全貌的观测。
下午我们前往所住酒店附近的山坡观察古沉积岩结构、构造,并分析其成因及作剖面图。

7月14日,我们前往了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在馆内专业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博物馆并了解了海岸的诞生及海底地貌、海洋地质作用、火山模拟过程等有趣的地质知识。

7月15日,我们来到了杨梅坑鹿咀山庄风景区,主要任务是观察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以及观察海蚀作用。观察地点的地质背景:侏罗系砂岩、粉砂岩层,后期遭受构造作用改造,形成褶皱、断层、节理,并受到现代海蚀作用形成海蚀崖、海蚀槽及海蚀洞。当天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大家汗流浃背,可是两位带队老师仍然耐心的为我们讲解相关知识,指导大家完成剖面图及相关笔记记录,两位老师真是辛苦了!

7月16日,海地班实习接近尾声,在倒数第二天,我们来到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了解了它的大致工作内容。通过参观和专家介绍,我们了解了广海局的主要业务建设、保障条件建设的业务,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及试采、产业化思路与目标、深化理论认识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随后大家还登上了“海洋六号”科考船进行参观。

7月17日,在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广州市莲花山风景区。先在景区外观察了岩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两层沉积环境不同,化石存在状况不同,岩石有突变,说明沉积间断,形成平行不整合。随后大家进到景区内的狮子石观察古海蚀作用,老师先抽取部分同学来现场讲解、分析,然后再进行补充。“由古海蚀作用我们可以分析什么呢?可以分析沉积环境的变化,对于研究海平面升降具有重要意义。”

至此,2017级海洋地质班专业实习圆满结束!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初步体会到了地质工作者在室外的工作环境,规范了野外记录簿的使用方法,加深了对地质方向的热爱,巩固了我们海地班的深厚情谊。
在此,海地班全体同学衷心感谢两位带队老师的辛勤付出,期待下学期课堂上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