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院科研动态(113)| 黄鳍鲷对无乳链球菌感染的免疫响应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黄鳍鲷(Acanthopagrus latus)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因其生长周期长,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容易爆发疾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作为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具有强传染性和高致死率,已成为水产养殖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有关黄鳍鲷感染无乳链球菌后的免疫响应机制(尤其是基于转录组学的分子机制研究)则尚无报道。
我院海洋生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团队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文研究员团队,在建立无乳链球菌感染黄鳍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组织学分析、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免疫相关酶水平测定和转录组分析(图1),揭示了无乳链球菌感染对黄鳍鲷的影响及其免疫应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无乳链球菌感染对黄鳍鲷的肝脏、肠道、鳃和脾脏造成了明显的损伤和代谢紊乱,免疫相关酶水平显著升高。黄鳍鲷通过激活吞噬体、溶酶体、细胞粘附分子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关键免疫途径,对无乳链球菌感染做出显著应答。免疫相关基因ctsl,atp6v0a,tap,lamp,itgb,il12,tnf和cxc可能在黄鳍鲷的免疫调节中发挥关键的作用。这些发现为揭示黄鳍鲷感染无乳链球菌后的分子免疫机制提供了关键依据,同时为其疾病防控和分子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

图1 本文的研究框架
上述成果发表在中科院大类二区Top期刊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上(Fan HongDi, Zhao YuanMing, Liu Min, Wang Xu, Lin Jia, Huang Wen*, Wang JiangHai*, Mechanisms of immune responses in Acanthopagrus latus to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infection revealed by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157 (2025))。论文第一作者为我院博士研究生范红弟,共同通讯作者为我院王江海教授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所黄文研究员。以上研究得到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人才培养计划项目(R2020YJ-QG00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基金项目(202137和202138)和广州安能特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项目(42000-71020194)的联合资助。